相关资讯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知道这3点,心血管患者赶紧收藏

发布日期:2024-11-18 13:43    点击次数:53

在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方面,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知名的抗血小板药物,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尽管阿司匹林被广泛使用,许多长期服用它的患者可能对于如何正确且安全地使用这一药物并不十分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长期服用时需要关注的3个关键要点,希望能够为心血管患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帮助。

一、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都有哪些?

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领域内占据了核心而不可或缺的位置。那么,此药物究竟在哪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呢?

其一:一级和二级预防的角色

一级预防的核心要义在于,避免尚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首次出现诸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之类的严重状况。

一项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高危人群中的效果非常明显,它能够将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降低大约12%到20%。

对于曾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而言,二级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防止心脏病或中风等问题的复发,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经历过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的患者,其血管受损部位容易吸引血小板聚集,从而促成血栓的形成,增加了疾病复发的危险性。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显著降低这种复发风险。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再次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并有效减少心血管死亡、复发性中风的发生率,尤其对于那些高危患者来说,效果更为明显。

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它可切实阻断脑血管再度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中风出现的概率,还能缓解神经功能障碍之状况。

并且,阿司匹林的抗炎之效可减缓动脉壁的炎症反应,进而降低血管内皮损伤与斑块破裂之险,给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控带来有利影响。

其二: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关键,阿司匹林作为常用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合成,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其应用不仅限于冠心病,还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里,阿司匹林是首选之药,能快速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对高血栓风险人群,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发生率,得到美国心脏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推荐。

而且,阿司匹林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形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支架术后患者中,显著降低再次血栓形成风险,提升治疗效果。

其三:支架术后的长期管理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支架植入手术后,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便是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在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阿司匹林在支架术后管理中被广泛应用,通常与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形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显示,支架术后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助于维持血流通畅。

支架手术后,阿司匹林的使用通常持续数月至一年不等,具体期限依据患者的个人健康状况而定。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会审慎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时长,旨在规避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出血副作用。

部分患者在完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仍需维持阿司匹林单一疗法,以此作为长期预防措施,进一步降低未来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多项临床试验显示,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不过,对于长期依赖此药物的患者而言,有3点重要事项需特别留意。

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大家需要知道的3点分别是什么?

任何药物在产生疗效之际,亦或许伴有潜在的风险。其利弊往往相互交织,需谨慎权衡。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而言,关注并妥善处理一些关键问题,是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并减少副作用风险的关键所在,具体如下:

第一点:服药时间

阿司匹林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和剂量至关重要。 肠溶阿司匹林片因其特殊设计,建议在饭前15至30分钟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时段,此时胃部食物较少,药物能迅速穿越胃部进入小肠,在小肠部位溶解吸收,从而有效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与潜在损伤。

相比之下,阿司匹林普通制剂则适宜在餐后约30分钟服用,此举有助于缓解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至于剂量方面,长期用药时通常采取较低剂量,每日大约在75至100mg之间,但具体用药量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并依据个人病情进行合理调整。

第二点:服药方式

服用阿司匹林之际,宜选取温水,大约40℃,切勿用过热亦或过冷之水;避免与某些食物同服,尤其是酸性食物如果汁、以及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可能会干扰阿司匹林的吸收和代谢。

为了确保阿司匹林的最大疗效,建议在服药前后避免与这些食物同服,至少应间隔30分钟至1小时,这样做有助于避免食物成分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针对特定类别的阿司匹林制剂,如咀嚼片和含片,患者务必要谨遵医嘱进行服用,切不可自行其是。但对于大多数肠溶阿司匹林来说,应该避免嚼服或含服。

因为这些肠溶片具有特殊的包衣设计,旨在防止药物在胃酸中受损,并确保其能在小肠内正确释放。倘若包衣受到损害,药物或许会在胃部过早地溶解,这不但会使药效折减,还可能刺激胃黏膜,致胃部不适甚至溃疡的风险增高,所以对于肠溶制剂,患者应直接以整片形式吞服,以确保药物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三点: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虽然阿司匹林在大多数患者中是安全的,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服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格外小心。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孕早期(前三个月)和孕晚期(最后三个月),这两个阶段需要格外小心。虽然在某些特定医疗条件下,医生可能会推荐孕妇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但总体而言,阿司匹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

老年人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时,因生理机能的变化,其肝肾代谢能力有所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特别是出血风险。

老年患者通常伴随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与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互相作用。

对于肝肾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而言,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格外小心。

该药物在肝脏中开展代谢活动,而后经由肾脏排出躯体之外。其代谢与排泄途径如此,决定了相关的生理机制。当肝肾功能受损时,患者体内的阿司匹林浓度可能会异常增加,从而提高了发生药物中毒的风险。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而言,除了注意以上3点之外 ,还需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持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注意的不良反应都有哪些?

虽然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服用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具体如下:

它凭借抑制血小板聚集达成抗血栓的效果,此机制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出现成效卓著,作用显著。

而这一机制也带来了一个显著的不良反应,即出血风险的增加。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尤其是高剂量使用时,患者容易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现象,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血尿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最严重的是脑出血,这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医生在为患者开具阿司匹林时,会仔细评估其出血风险,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更加谨慎。

另外,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它同样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对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及已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他们面临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增加。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1和COX-2酶,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导致肾脏血流量减少,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或加重慢性肾脏疾病的病情。

尤其是当患者在高温、高湿或水分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服用阿司匹林时,肾脏负担加重,肾功能受到影响的风险更大。故而,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特别是关注血清肌酐水平和尿液分析结果,并在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

过敏反应是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的潜在副作用之一,尽管较为罕见,但部分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经历皮疹、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喉咙肿胀等过敏症状。

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务必规避使用此药物,以免引发不良反应,造成健康损害。而且,阿司匹林还可能诱发“阿司匹林三联征”,这是一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过敏反应,特征包括哮喘、鼻息肉和过敏性休克。

除了上述常见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其他一些问题,例如头痛、眩晕、耳鸣以及视力模糊等。

症状往往与阿司匹林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也可能是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直接影响的结果。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或者采取其他治疗方案的变更。

无论是用于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支架术后的长期管理中,阿司匹林都具有显著的疗效。

而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方式及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出血风险、肾功能损害和胃肠道问题等。

所以,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遵照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随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资料

1、广州日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这六点常识要谨记.2021.02.03

2、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阿司匹林服用指南.2024.01.04

3、甘肃省中医院.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2013.08.28

4、中华内科杂志.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56(1) : 68-8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